top of page
​精選文章
​過往文章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
博客Alice Amu 繆樂:謙卑的學生


「人師」這角色人人都必須經歷。真心修為「人師」更是不一樣的覺醒之路。

「好」為人師 孟子曰:「人之患,在好為人師。」

「人師」不單是老師或導師,更可泛指在任何場合中以「前輩」身分指點「後輩」的人,可以是父母、上司、伴侶、朋友、子女等等。孟子這話點出追求優越感的人性及可能衍生的種種問題。 人性中「好為人師」十分常見,這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出現的人性。讓我們帶著同理心和謙卑心去探討觀察和從體驗中學習吧。

說到「好為人師」,很容易會聯想起十分驕傲自滿的人。這種人的表情與語氣散發著高人一等、「我都懂」的味道,擅長發現別人和事情的不足之處,並希望別人都知道其見解。因此,他們喜歡主動發表個人意見,甚至會屈人從己,有時候會令人感到不舒服或被冒犯。這類型人也有另外一種狀態:在當事人面前不會直接說出問題,卻會在別人背後與其他相關人等,尤其是上位者或支持者前,指出當事人的問題或不足之處。他能輕易看出問題所在郤不會幫忙解決問題,彷佛事情做不好都是別人的問題。雖然有兩種表現方式,但這兩種人都是將焦點放在別人的問題上,卻很少留意除了指出問題外,自己實際上有否促成問題解決和使事情變好。

微妙的「好為人師」 另一種「好為人師」的狀態比較微妙,無形中與受助人形成一種互相虛耗的關係。這種人在知識、成就、地位、德行或智慧方面已達到一定水平,在某方面較一般人領先或出眾,喜歡站在高處,很可能已有下屬、學生、追隨者或仰慕者。他們習慣為別人解答問題,不介意貢獻,甚至可能以此為職業。不少人有問題時都想要詢問他們的意見,或希望得到他們的關愛、指導、療癒或安慰,甚至凡事都希望得到他的指引。當只要透過懇求或金錢便能得到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幫忙、教導或紓緩,接受幫助的人不自覺會產生依賴或懶惰,或自覺比不上幫助他的人,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,並失去從而能強化自己的學習機會。

《華嚴經》說:「一切唯心造」。外在呈現問題的人、事、物,皆是自身內在世界的投射,無一不是為「人師」的角色所需要臣服鍛練的部分。「好為人師」的人性狀態常常在別人或事情有問題時,過份着眼別人的問題與自身的知識,有意或無意間淡化自己的共振亦有份造成眼前的問題。
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考驗和鍛鍊進程,為「人師」也好,受助人也好,生命的考試不能找人代筆,必須以自身力量跨越生命課題。無論是助人者或受助人,每個行為背後的起心動念,決定你是否負責任地經營自己的生命和尊重別人的力量和生命進程。

若偶一不慎跌進「好為人師」的著相境中,便會障礙自身的進步。也許一直也會比別人優越,卻難以突破自身原來的格局,未能將生命潛能盡情發揮。由於「好為人師」的格局所限,其身教亦會使追隨者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,局限了追隨者生命的成長,當中亦會涉及共同的業力因果。

放下自我的好人師 為「人師」者看似陷阱重重,聰明人理當避之則吉。然而,在這二元世界,所有事都是一體兩面。若然保持純淨初心當下歸零,進入這猶如走鋼線的鍛鍊中,便會發現其中有着很大的祝福。當成為「人師」後,不論是成為父母、師長、上司或高官,首先要接受自己真的很有可能會有上述「好為人師」的狀態。然而,若能穿越當中種種考驗,從人性中學習慈悲,從自滿中學習謙卑,從高低之分中學習無分別心,從求教之人身上學習智慧和表裡一致的身教,從着相中學習空性,從業力因果中學習何謂最高福祉,如何謹言慎行、放下自我、善待眾生,自在修行,乃至明白何謂自然之道。

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?雖然看似步步為營,甚至涉及業力因果,但能以「人師」之位去學習和修行正正是難能可貴。佛說: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外境是內在的投射,為「人師」者所教導的從來就是自己;受助人要求教的也從來不過是自己。終有一天,受助人也會有成為人師之時。《湼槃經》云:「常為心師,不為師心」,無論是扮演人師或學生的角色,殊途同歸,人人平等,每個人都在回歸以自己真心為師的道上。在成為不同人的師長後,「人師」覺醒之路最終是以「人師」之名做最謙卑的「學生」。

文:Alice Amu 繆樂 編:暐心

轉載網址: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